11月13日,学校公布了“三尺讲台师魂常驻”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征文活动获奖名单,离退休工作处沈月老师的征文《当你老了我们守护》的文章荣获一等奖。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86篇,经过专家评审组认真评选,最终评出一等奖5篇,二等奖10篇,三等奖15篇。

附:《当你老了我们守护》全文
当你老了我们守护
作者: 沈月
2016年7月,离开讲台来到离退休工作处,从事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。儿子问我,你还是老师吗?一时竟无语。是啊,离开教师岗位,离开三尺讲台,我还是一名教师吗?
初到离退休管理岗位,尚未完全调整和适应,便和全处10名老师一起面对2000多名退休人员的社保登记核对工作。我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老年人,第一次感受到老年工作的繁琐和艰辛。看到处里老师们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温和谦卑的交流方式,我意识到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才能做好现在的工作。
离退休工作处11名工作人员,分散在四个不同的片区,为全校离退休教职工提供管理和服务。我所在的龙山片区,约500名退休人员,因为办公地点扎根片区,每天的碰面问候,促膝交流,有事相助,活动互动使我和他们渐渐熟悉起来。我慢慢了解了这些在江大工作近半辈子的老师们,他们退休后的生活,了解了他们都有些怎样的内心,怎样的情感。
土木工程学院退休的忻一平老师,一身素装,淡雅而颇有气质,总给人高冷的感觉。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不易亲近的副教授,却将小区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接到家中,为的是他们能有一个安静的空间可以静心读书;冒着40度的高温,去一个孩子家中辅导功课,因为这个孩子被整天忙于生计的家长责骂不会有出息。她说:“我不收钱物,如果说我想要什么的话,我是想看看我在教育上还有什么可能?要提高全民素质,其实最紧要的是提高这些孩子的素质。”文学院退休的李水海老师,性格耿直,一身病痛。每次前来,都会向我详细介绍他在忙些什么,出了什么新书,又有什么新的想法。他说,他一身疾病,还这么努力地出书,是想把他所知道的一些知识记录下来,传播出去。另外,他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党组织,他一直在努力,希望能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党员。他说,可能别人不相信,不理解,但这是他一辈子的信仰。话至动情处,声泪俱下!机械学院退休的郑修本教授,生前来我办公室,一身干净整洁的蓝色粗布长袍,清爽干练。在办公室来回踱步,却想不起自己前来是为何事?即便这样,却依然保持一位老知识分子的谦卑随和,抱歉地说待回家想起什么事再来找我。谁知,一月之后,老教授便与世长辞,至此都未能想起为何而来!后勤病退的邓鑫源老师,重症肌无力,一直躺在九院的特护病房,不能说话,不能行动,甚至不能自主呼吸。我们去看他,叫一声“邓老师”,眼泪即刻从他眼里流出,我们无法知道他想什么,要什么,但一声“老师”,一定对他意义深重……

这些就是我们服务的退休老师,他们不因年老退休就放弃信仰,不因离开讲台就不谈教育。离退休处正是这样的桥梁和纽带,通过关工委和老科协等平台,为他们将自己一生的学识才华,为人素养反馈给学生,服务于社会搭建平台,提供便利。这些也正是我们服务的退休老师,他们正在一天天老去,慢慢的模糊了记忆,衰老了身体。离退休处就是这样的家庭和亲人,通过片区服务点走近他们,通过开展的各项活动聚拢他们,让他们的退休生活多姿多彩,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惦记和关爱。
而我,在这一年的离退休管理岗位上,在与处里老师们的学习交流中,逐渐将他们严谨细致、耐心恭谦的工作作风融入到自己的工作态度中。在每一天和退休老师近距离的接触中,慢慢地走近他们,理解他们。在一件件繁琐的事务中,在各种各样的聆听中,在每一次的探望和送别中,我的心灵会瞬间感动,我的眼睛会陡然湿润。我渐渐懂得了离退休处一起默默奉献、辛勤工作的老师们每天工作的意义。
都说“三尺讲台、师魂常驻”,可教师的讲台何止三尺?陶行知先生说:“身正为师,学高为范”。在江大工作近半生的诸多退休老师,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“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”的好老师。虽然退休,但是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讲台,从未离开。而离退休工作处,正默默地守护着他们,也从未离开。我们正用自己的方式真情告白——当你老了,我们守护!